首页

白帆布鞋踩dd吐奶

时间:2025-05-25 14:03:57 作者:高质量发展看中国|小小大蒜种出“辣”经济 浏览量:50309

  央广网盐城5月23日消息(记者顾炀威)五月,正值挖蒜的时候,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南阳镇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蒜香。大蒜是南阳镇的传统产业,走进吉兴村,万亩蒜田上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蒜农们弯腰挥铲,将一簇簇饱满的蒜头从泥土中翻出,剪柄、装筐、晾晒……绘就了一幅“蒜香”丰收图景。

  “过去种棉花,辛苦一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种大蒜,每亩纯利润能有五千元!”盐城市大丰区南阳镇吉兴村党总支书记刘静指着成片的蒜田感慨。吉兴村拥有耕地7700余亩,全村大蒜种植面积达4500亩。青大蒜年产万吨以上,蒜薹年产5000多吨,是南阳镇名副其实的“大蒜第一村”。

  村里的飞宇家庭农场负责人施建兵承包了200余亩蒜田,种蒜已有6年。“今年蒜苗价格稳中有升,每亩营收五六千元不成问题。”他笑着说。家庭农场不仅带动了自家增收,更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民务工,日工资150至180元。“我们村就种大蒜,在家门口干活,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村民王大妈在田间边剪蒜柄边说道。

  为提升产业韧性,吉兴村成立农业发展公司,自主经营43亩大棚青蒜,并与上海企业签订了订单,“我们的大蒜辣味足、品质优,检测合格无公害的有机大蒜能卖到3元一斤,较普通蒜价高出两倍。”刘静介绍,村集体计划带动周边种不动田的农户以土地占股经营的形式参与收益,预计每年为集体增收4万元,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2024年,村集体经营收入突破104万元。

  在稳固大蒜产业的同时,吉兴村正探索“多条腿走路”。村里试种虎皮椒、丝瓜、甘蓝等新品种,推广“订单农业+直播带货”模式,拓宽增收渠道。“先试种、后推广,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才会跟着干。”刘静说。

  产业兴旺的同时,吉兴村的人居环境也在悄然升级。“以前河道漂满水草,现在家家门口种果树,水清岸绿。”吉兴村以“河塘清洁、道路保洁、村庄整洁”为抓手,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焕然一新。

  从“看天吃饭”的棉田到“土里生金”的蒜海,小小蒜头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吉兴村正将“金蒜盘”越打越响,走出一条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全国低碳日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调高空调温度

到了今天,在这股喜事登报的热度中,有服务公司表示,结婚登报的需求者多是90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在不少旧婚俗渐行渐远的现在,“登报”这种喜事官宣的方式却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不仅是新鲜事,还有其背后的特点和原因。

国台办:密切关注台军在金门的动向

叶崧表示,要全面推动慈善事业良性发展,增强慈善组织造血功能,做大夯实慈善资金底盘,培育打造慈善品牌项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履行好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新使命、新责任、新担当。

各行各业“百舸争流”力争上游 迎着春天新的发展图景正加快绘就

近年来,宁晋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将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一环,由其根据中小农户、种粮大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5604家。

河南洛阳:海外华裔青少年感受河洛文化

在丝竹馆院落后方的一片竹林下,周舟和父亲、儿子一起吹奏着竹笛。青翠的竹叶随风轻摇,阳光透过缝隙洒落,斑驳陆离的光影轻轻晃动,祖孙三人并肩而立。“这里的尾音要再悠长一点,再试一次。”12岁的周懂从小便对演奏竹笛展露出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周舟会指导儿子吹笛。

王毅会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州长柯民思

根据《意见》,东莞将施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将现行稳定居住就业入户(即居住证年限累计满5年、社保年限累计满5年)调整为:非莞户籍居民在东莞合法稳定居住就业,在用人单位正常参加东莞社会养老保险,申请时持有东莞有效《广东省居住证》(含电子居住证)连续满1年,可以申请入户,申请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